恐慌症

文|周明輝(臺南仁愛之家精神療養院主治醫師)

 

 

恐慌症發作時是一種很急遽、激烈的焦慮表現方式,時常在數分鐘之內達到頂峰,症狀的特徵是來得快,去得也快。

 

小姐今年二十四歲,從事會計工作,個性力求完美,工作表現良好,深受長官器重。有天下班後,剛進家門,突然間,她感到心跳莫名的加劇,沒多久,心跳速度有如失了控的野馬狂奔,整個胸口像綁住一樣,幾乎要窒息,全身顫抖,頭暈、眼前一片霧茫茫好似要昏倒一樣。

 

他先生趕緊送她到醫院急診。才剛掛號,醫生還沒來,症狀卻奇蹟似的消失。後續的檢查結果一切正常,在觀察一晚之後出院了。

 

後來類似的情況又發生了幾次,甚至在上班時也曾發作過,她變得越來越害怕,甚至開始不敢上班、害怕人群,怕自己又丟臉失控。她不能接受自己變得這麼頹喪無能,到處求醫,做過許多檢查醫生都說沒問題,後來,她克服內心的抗拒,前往身心科(精神科)就診,經過醫生解釋,她才明白自己是患了「恐慌症」。

 

一般經歷典型發作的個案都很難忘掉那種「一瞬間排山倒海而來、像要死掉」的感覺。由於會反覆發作,患者會不斷擔憂下次什麼時候發生,而產生預期性焦慮,對於可能刺激發作的環境,出現逃避行為,陷入惡性循環。

 


恐慌症自我檢測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所刊行的第四版診斷與統計手冊,恐慌發作的症狀包含下列十三種:

 

冒汗
□顫抖
□梗塞感
□頭暈或暈厥
□寒顫或潮紅
□感到快要死掉
□心悸、心跳加速
□胸痛或胸口不適
□噁心或腹部不適
□呼吸急促或窒息感
□渾身麻木或感覺異常
□失去現實感或失去自我感
□感到自己快要失去控制或發狂

 

解析:以上這些症狀不一定會全部出現,只要十三項症狀中出現四項,或者更多,此時,就能稱之為恐慌發作。

 


恐慌症常見嗎?  
過去的調查顯示,每100個人當中,可能有1~4個人曾經罹患恐慌症,發病的最高峰時期在成年早期,約二十五歲左右,但是在任何年紀都有發生的可能。

 

至於哪些人容易罹病?從性別上來說,女性比男性常見,比率多達2~3倍。在遺傳因素方面,一等親有恐慌症的人,比較容易罹病,也就是俗稱的「體質」。

 

另外,容易焦慮的人(例如完美主義者、自信心較低者)、容易促發焦慮的環境(過大的壓力)都與恐慌發作有關。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罹患憂鬱症、躁鬱症、其他種類焦慮症的人,也會以恐慌表現。

 


精神科如何治療恐慌症?
在精神科常見的治療方式有兩種:藥物治療與認知行為治療。

 

目前常用的藥物是特異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通常可在數週見效。在症狀改善前,有時候會暫時使用苯二酚(benzodiazepaine,BZD)類藥物作為輔助治療,但有較易成癮的可能,因此在SSRI效果發揮後建議停止長期BZD使用。

 

認知行為治療著重於改變患者的錯誤認知、認清可能誘發焦慮的不適切行為,並可以合併肌肉放鬆練習跟呼吸訓練,佐以適度的運動,協助病患減少發作,或在發作前能夠打斷惡性循環。有些研究顯示,兩者合併使用時效果最佳。

 

 
家人出現恐慌症該怎麼辦?
1.接納患者生病的事實,瞭解其需要和痛苦,鼓勵他按自己步伐康復。
2.鼓勵患者早期接受精神科專科醫師詳細的診療,以避免進一步的併發症狀。
3.避免自己也緊張、恐慌,保護好自己就是在幫助病患。

 


預防恐慌發作的技巧
1.
學習自我抒解情緒壓力的技巧。
2.有些人、事、物,諸如:咖啡、飲酒等,比較容易誘發恐慌發作,可以避免接觸。
3.確實進行放鬆練習。(平時不練習,發作時才練習效果不佳)
4.有發作前兆或發作時,利用平常練習的放鬆技巧控制呼吸,同時轉移注意力。
5.以上方式如果還不能放鬆,情況許可時,可以試試醫師幫你準備的藥。

 

本文網址: http://www.epochtimes.com/b5/13/9/18/n3967101.htm恐慌症align="center"> 

 

 

 

 圖框引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白髮老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