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藥法治療自律神經失調

 

作者:鐘國軒醫師

 

 



 


七十多歲的謝老先生(化名),擁有主動積極、要求完美的性格,思慮周延、凡事親力親為,在常年經商的人生歲月中,總是威風八面不可一世。


直到五十多歲在大陸工作時出現了一些焦躁、冒冷汗等症狀,於是決定返臺就醫。經檢查發現罹患心臟病、高血壓,從此便開始了他長期服藥的日子,與此相伴的則是身體上大大小小奇奇怪怪的不適症狀。

終於在六十歲左右,經歷了他商場上最大的挫敗,同時孩子也遭逢事業上的困難,從不輕言放棄的謝老先生,在夾雜著憤恨、無奈、不捨、又無助的心情下,被迫結束了他的事業。然而,事業上的痛楚暫時結束了,但他身體上的折磨卻與日俱增。


他到處求醫,卻總是從希望開始,最終失望結束。一家醫院換過一家醫院,一個醫師換過一個醫師,一項檢查做完又安排另一項檢查,藥物一種沒效又加上另一種藥物。長期就醫的結果,診斷與治療的項目是越來越多,但病情始終未見改善。


記得那天他見到我時的抱怨是:「我好幾年來牙齒很黏,很不舒服。」這的確是少見的主訴,但澄清起來,這只是他多如牛毛般主訴中的其中一項。


評估完他的狀況,我嘗試解釋他的病情,因為我判斷依照謝老先生的性格,不說出個所以然,他應該很難接受持續的治療,最後可能又得再度他那無窮盡的「尋醫之旅」。


「您之前做過了這麼多的檢查,好像沒有辦法完全查出來究竟是怎麼回事?」我問。


「沒錯,」謝老先生忿忿不平,「還說什麼最先進的儀器,還不是沒用!」


「其實您說的很正確。我知道的是,即使目前最先進的儀器,仍然有它的限制,現代科技常常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全能。」


他聽我這麼一說,反倒愣了一下。停頓的瞬間,他似乎很想知道我更多的想法。之後我說明了自律神經系統在疾病中扮演的角色,也盡量解釋身心之間的關連。


最後我指出,治療上,精神科的藥物勢必得簡化,因為過多藥物的影響、彼此間的交互作用,極有可能是惡化目前病症的主因。此外,以「即使有症狀,也可以過日子」當作治療目標、建立生活作息的規律性,都是治療上的主軸。


經過幾次的門診追蹤,精神科的藥物竟只需要吃2顆,就有大幅度的改善。看起來,並不是那兩顆藥很神奇,而是他願意在治療上接受減藥的建議與生活作息的調整。


自律神經失調,是非常常見的症狀,如果發現服用的藥物多而無益,或許,反向思考才是王道。


摘編自 《大腦與心靈的對話http://blog.yam.com/ch2006ung》鐘國軒醫師提供


http://www.epochtimes.com/b5/12/11/11/n3727071.htm減藥法治療自律神經失調-.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白髮老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