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由


九年前,我的人生旅途不知不覺走進一片荒山野嶺,分不清東南西北,我迷失了方向,元神離體似的找不到回家的路;頓時心慌不知所措,慌竄中猶如驚弓野獸般被那叢林荊棘割得遍體鱗傷,最後不支跌落於蔭森濃密的深谷中。在呼天不應叫地不理下,竭盡所能仍無法脫離困境,就這樣五年不見天日,生活在愁雲慘霧中。


 


90年發病一直到95年初,這四年中除了四處尋訪名醫看診吃藥外,也閱讀很多相關書籍,努力地想找尋治療的方法,但還是無法舒解症狀所帶來的痛苦。直到四年後有一天上網搜尋資料時遇到一位愛心會的網友,他是精神官能症治癒患者,我舖敘文章,與他討論症狀問題,後來他寄給我一些相關資料,還有二本書《森田理論》及《蝶舞的天空》。我在反覆看了好幾遍《森田理論》後,終於撥雲見日徹悟瞭解箇中緣由,從此我開始實踐森田生活。《蝶舞的天空》是由治癒者分享他們的心路歷程,藉由這些成功的案例,燃起我鬥病的信念。《森田理論》是論述神經質性格及情緒法則、精神的拒抗及交互作用與「順其自然,為所當為」的治病理念,為了更深入瞭解森田療法,我在日本發現協會及中國心理網站搜集更多的有關森田論述希望療癒身心讓自己更健康。(感謝中華民國生活調適愛心會全體志工)


 


山中行墾


當我跌落在那蔭森濃密的深谷中,我能想什麼?我又能做什麼都四年了喊得再聲嘶力竭、撞得再頭破血流,誰又能救我、醫好我的病唯有自立自救才是唯一的方法。的確森田療法救了我,它喚起我的行動力,不把自己當病人(自囚),去做該做的事,領悟到人生生命的意義,也頓悟了當下的重要性。它開啟禁錮我五年的心靈,一步一屈搬石墊路,進三退二不屈不饒,終於我以短短八個月的時間成功擺脫五年來生不如死的慘痛日子。療癒後的我本著感同身受同理、回饋的心,為讓更多需求者得知此療癒之法,我先後到高雄凱旋愛心會、長庚安心會當志工,四年來已協助很多個案療癒或改善精神官能症。尤其9712月起每週六在安心會開辦讀書會,以「森田心理療法」結合「認知行為的突破」與學員分享討論,獲得廣大的回響,每期坐無虛席(30滿位),雖已連續開辦四期(一年),唯因應於需求欲罷不能,仍續辦中……。在此,為使安心會會員及廣大需求者對森田療法有更多的認識,筆者謹將拙學略知分享一二…(以下部份內容載自中國心理網)。


 


「森田療法」簡介


森田心理療法是由日本東京慈善醫科大學的森田正馬 教授於1919年左右創立。森 田 醫師是將當時已有的精神醫學、東方醫學、通俗療法、催眠療法、結合了安靜療法、作業療法、說服療法、禪宗療法及生活療法的優點,建立了森田療法。
森 田 教授的後繼者,譬如水谷啟二、高良武久、大原健士郎、田代信維、冈本常男….等人,已將此法發揚光大,推廣至很多國家。目前在日本研討森田療法的「生活發見會」分會有一百四十餘所,會員有六千多人。



森田療法適用範圍


森田療法應用於焦慮、心因性障礙症又名「精神官能症」者,使其恢復正常人生之效果卓著。焦慮、心因性障礙症包括:焦慮症、各種恐怖、失眠、強迫症、憂鬱症、壓力症候群及舉凡自律神經失調…等。
森田療法對於不能自覺認清不適感、焦慮感及企圖排斥它的人效果特別好。
森田療法較不適用於器質性疾病,如精神分裂或意志力薄弱的人。


 


森田療法常用格言


在森田療法的理論結構及治療實踐中都使用了一些用語,其中有些源自於佛教。森田在治療過程中往往給這些用語賦予多種含義常用的格言在此先行簡要說明,以增進大家對森田療法治療原理的瞭解。


 


「順其自然」  對出現的情緒和症狀不在乎,要著眼於自己的目的去做應該做的事情。“對待不安應即來之則安之”,“對情緒要順其自然”仍然去做應該做的事情”。而不是,如果出現了不安就聽憑這種不安去支配行動。


 


「欲想以一浪平息一浪,反而波浪迭起」  意思是說如若企圖一浪平息一浪,反倒會出現更多的波浪,極力要消除症狀,結果反而接二連三地出現新的症狀,最後弄的不可收拾。不要光想著治病,首先要成為一個有益於他人的人,把治病看成一件小事。


 


「外表自然,內心健康」  意思是說,像健康人一樣地生活就能健康起來。神經質者總是希望先消除症狀(改善情緒),然後再恢復到健康的生活,這樣做永遠不能有健康人的生活。對情緒不予理會,首先要像健康人一樣去行動,這樣,情緒自然而然就變成健康的情緒。


  


「情緒為準則(情緒中心)」  是指注重情緒的生活態度。情緒本來不受自己的意志所支配。這種看重情緒的生活態度是神經質者所共有的。森田療法要求“對於不受意志支配的情緒不予理睬,讓我們重視符合自己心願的行動。當患者認為自己有病,並對症狀感到精神負擔時,醫生會告訴患者:“這不是症狀,只是一種情緒”能體現你的價值的是——行動和達到的效果,重視及著眼於行動的生活態度。


 


「行動為準則」   唯有行動和這種行動的成果才能體現一個人的價值。一個人即使想法有多麼高尚,若是偷竊他人的東西,那就是盜賊;反之,即使多少想過壞事,若肯幫助別人,就會被看成是好人。輿論的評價就是如此。這就是"與其想,不如做"。從這個意義上,森田對情緒要既來之則安之,為實現既定目標去行動的生活態度,稱作行動為準則。


 


「心隨萬境變,變化之處實幽玄」   這是摩攀羅尊者的話。意思是:人的心境隨著境遇不同而千變萬化,甚至可以說:這種現象實在是玄妙。在森田療法中它賦予的含義是"情緒就像天氣一樣容易變化;情緒惡劣時不要悲觀,情況順利時也不要高枕無憂,要著眼於行動努力去幹。


 


「笑看青山,山亦笑;哭近碧水,水亦哭」    如果一個人的心情快樂,仰望青山,山看起來是那麼雄壯;當憂愁情緒時,望著碧水,也會覺得流水是多麼的悲哀。一個人看到東西的感受,會隨著當下情緒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事實為真」  意思是"只有事實才是真實的"。它是以情緒為準則相對的詞。對無能為力的客觀事實,就要承認自己無能為力。與順從自然是同義語。


 


「思想矛盾(惡智)」  所謂思想矛盾是指"應該如此"的想法與"就是如此"的事實之間有矛盾。與佛教所說的"惡智"具有同樣的內容。據森田說,我們的主觀與客觀、情感與知識、理解與體驗經常互相矛盾;這是理性認識上的方法錯誤,它總是錯誤地認為憑著合理的、合乎邏輯的理性能夠解決不合情理的情感方面的問題,並試圖解決這類問題。


  


「生的欲望」  這一概念是森田的基本指導思想之一。"生的欲望"通常被解釋為,人類總希望自己不斷向上,不斷發展的一種欲望。但分析一下森田的文獻,可以發現其中包含以下的種種願望:不想得病,不想死,想生存;想活得更好,不希望被人看不起,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想多知道一些知識,想學習;想變得了不起,想得到幸福;想提高和發展等。這種欲望可以說是一種積極的精神動力,精神健康的人,無論誰都有很多這種欲望。


 


「死的恐怖」  生的欲望是積極方面的精神動力;與此相反,死的恐懼則可以說是一種消極方面的精神動力。雖然二者同屬於動力,但方向不同,因此其表現形式也完全相反,就是說;如果一個人表現出強烈的"生的欲望",他就會具有健康人的生活態度;而當"死的恐怖"明顯時,就會成為神經質。二者不是對立的概念,可以說它們是相互協調的,偶爾還會彼此交替。從這個意義上,森田療法是把"死的恐懼"轉向"生的欲望"的一種操作.


  


「主觀虛構性」  神經質者很難自己冷靜、如實地做出客觀判斷。由於患者受到疑病情緒的影響,其判斷往往被情感色彩所歪曲。因此,患者在敍述症狀時,往往內容與事實明顯不一致。


 


「純真的心」  意思是坦誠的心,富於人情味的心。按照森田療法的觀點,"越是坦誠的人,治癒得越快"


  


「盡性」  有這樣一句話,叫作"要盡己性,盡人性,盡物性。所謂"盡已性",就是要真正明確自己的狀態,懷著生的渴望去過積極的生活,為實現自我從現在做起,奮發努力。所謂"盡人性",就是要肯定別人應有的價值,發揮他的長處。所謂"盡物性",就是要看到每件事物的存在價值,提高它的價值。


  


「精神拮抗作用」  精神拮抗作用也是症狀頑固的原因,特別是強迫觀念中,這種心理活動作用很大。把自己的某種身心現象視為於已不利或令人不快的東西,企圖加以排斥和否定的態度。例如,當自己意識到在眾人面前感到恐懼時,想要排斥恐懼,必須平靜,但又做不到。因此總想把不可能變為可能的矛盾心理就會成為強迫觀念的原因結果由於這種機制,增強了精神交互作用。


 


「精神交互作用」   對神經質的發病有決定性作用的是疑病性基調,對於症狀的發展有決定作用的就是精神交互作用。對某種感覺如果過度注意,對那種感覺就會變得敏感,對這種敏感的感覺越來越注意並會使之固著,這種感覺與注意進一步相互作用,越來越形成感覺過敏的精神過程。


  


「不安常駐」    人活著隨時都會伴著不安而生活,其實不安越大,會帶給人有更豐富的人生,不要為了躲避不安,而逃往簡易的方向去,因為仍然會有小的不安在那兒,所以“逃避”是躲不掉。


 


「有大疑才有大悟」   越迷惑越好,越懷疑越好。這種矛盾心理越厲害,領悟就越大。


  


「體驗療法」   在森田療法中重視通過親身體驗去認識事物。不是只靠思考去認識,要通過自身的行動體驗去認識。由於重視這一點,也有人稱森田療法為體驗療法。


  


知己知彼  百戰百勝


當一隻蚊子在你手臂上叮一口,你會如何?自然會用另一隻手打它,這就是本能反應!但當你家的水龍頭不小心撞斷,大量水流像噴泉般湧出,你的反應又如何?假如你懂得自來水進水的基本概念,你將不慌不忙去關閉進水開關;若你連這基本知識都沒有,你就會手忙腳亂不知所措,甚至水淹金山寺般損失不貲。就如同你認識精神官能症嗎?我想你我都一樣是第一次碰到,這不是常見疾病,再說我們又不是專業醫師,一般人的習性就是「不見棺材不掉淚」,沒事誰會無聊到去瞭解預防;所以當症狀突然降臨時,你將如同撞斷水龍頭般,急、慌、不知所措,加上對症狀的無知,短時間內精神上的交互作用衍生身、心理的惡性循環,而更加劇症狀的嚴重性。因此當一位患者對自己的症狀一無所知,那註定一輩子須與藥為伍或許自認為沒關係就如此過一生或健保費已繳不用也是一種損失﹚。我在精神科當門診志工已四年,每週或每月看到這群固定拿藥的患者(不減反增),內心真是無比的感嘆但也祇能發揮棉薄之力回饋求助者。想想以前的我也一樣(笨),病發前二年半點邏輯反應都沒有,忽略了心理層面(精神機制)的問題,以致延誤療癒時程,在久病不癒的折磨下更衍生種種心因性障礙[害怕與外界接觸(懼曠症)]。森田對精神官能症的認定並不是器質性病變,症狀形成自有其精神上的機制,是對人性錯誤認知所累積的精神及生理上的困擾,所以除了服藥穩定症狀外,患者必須對它多點認知,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適時正確的反應處理」對症狀的療癒有絕對性的幫助。


 


精神官能症的成因


在人的一生中,神經質症(精神官能症)幾乎人人都曾有過不同程度的體驗。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只是輕微的,或一時的。但是如果經常出現症狀,就會帶來很多精神上的痛苦,甚至影響正常生活,這就需要進行治療了。神經症與神經質症的差異是神經症是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心理或身體的一種慢性功能性障礙;神經質症是神經症中的一部分,主要表現為患者出現某種症狀,這種症狀帶來痛苦,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如第一次在眾多人面前講話,感到緊張而不知所措;見到鄰居失火,變得小心翼翼,離開家門反覆多次檢查煤氣是否關緊等。神經質症有兩種不同的性格,即內向型性格與外向型性格。開朗、健談、熱情、善於交際、勇於進取、果敢、敏捷,具有較強指向客觀外界傾向的人,即為外向型性格特點。具有此類性格傾向者,不容易患神經質症,但並非絕對的,仍有一小部分外向型性格的人患有神經質症,這種性格的人一旦患了神經質症,性情會變得謹慎小心。而內向型性格的人,表現為沉靜孤獨、不善交際、含蓄、沉思、嚴肅、敏感、缺乏自信、自我批判,把過失、責任歸於自己,神經質症者多屬於內向型性格的人。可以這樣講,一般人都會因某種誘因而出現神經質症,神經質症是一種心理衝突狀態。一個人有自卑感,但不足以因此構成神經質症,只有在自卑感的作祟下同時感到痛苦,才是真正的神經質症。人會害怕某種疾病,僅此不能說是神經質症若是因為害怕疾病一直感到苦惱,這便是神經質症。


 


所以在森田論述中要我們認清這苦腦的真相,即「執著背後自有其精神上的機制」;簡單說:什麼樣的思維,即形成什麼樣的性格,祇要我們能釐清這點對本身症狀的療癒將有莫大的幫助。規納精神機制有「外在要因」:即突然必須面對艱難的環境或條件,如失去親友、罹患重大疾病、搬家調職、碰到經濟或感情婚姻等問題;「內在要因」:即與生俱來敏感神經質性格(內向性格),如急性子、過度敏感、怕受批評、完美主義、強迫反覆思考、過份自責、缺少安全感、慮病性格等,以上這些都是形成精神官能症的主要因素。


 


森田療法的治療原理  神奇八字『“順應自然”“為所當為”』


筆者發病初期即接受精神醫療二年不見起色,心想或許是工作壓力因素,於是請假一年在家養病,不料卻適得其反越養病越重,最後退縮到不敢開車及出門購物,連基本的生活功能都盡失,如活死人般痛不欲生之下無所選擇的退離職場。生病期間服藥六年,從南到北換過八位專科醫生,什麼民俗療法、物理療法或求神問卜改運等都去嘗試,浪費了無數的時間金錢,最後是接觸到森田療法,真正實踐『“順應自然”“為所當為”』 這八個字的意涵而完全治癒症狀也改變了我的人生觀。這麼神奇的力量必然有它玄奧之處!森田療法對人性精神機制有鉅細靡遺的剖析,能讓接受者看清自我並進行揚棄,…就以心理治療為例,過程是幫助患者瞭解他們自身的人性並接受現實,這樣患者才能對生活感到滿足,為了達到對生活的滿意,必須以現實的方法過現實的生活,結果就會幸福,這是心理治療的真諦,也是人類生活的真諦。但是心理治療是藉由外力入侵,不同的性向及生活背景,可能影響其效益,而學習森田療法則是一種自我吸收並內化為己有,促進定形性格的轉化進而達到脫胎換骨的境遇。所以,森田療法是值得我們努力學習的法則。


 


根據森田的病理理論,森田提出了針對性的治療原理與方法,療法的著眼點在於陶冶疑病素質,打破精神交互作用,消除思想矛盾。其治療原理可概括為兩點:



1
.“順應自然”的治療原理。
  森田認為,要達到治療目的,說理是徒勞的。正如從道理上認識到沒有鬼,但夜間走過墳地時照樣感到恐懼一樣,單靠理智上的理解是不行的,只有在感情上實際體驗到才能有所改變。而人的感情變化有它的規律,注意越集中,情感越加強;聽其自然不予理睬,反而逐漸消退;在同一感覺下習慣了,情感即變得遲鈍;對患者的苦悶、煩惱情緒不加勸慰,任其發展到頂點,也就不再感到苦悶煩惱了。因此,要求患者對症狀首先要承認現實,不必強求改變,要順其自然。    


1     要認清精神活動的規律,接受自身可能出現的各種想法和觀念。


神經質患者常常主觀地認為,自己對某件事物只能有某種想法而不能有另一種想法,有了就是不正常或者不道德的,即極端的完善慾造成了強烈的劣等感。要改變這一點,就得接受人非聖賢這一事實,接受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存在邪念、疾妒、狹隘之心的事實,認識到這是人的精神活動中必然會出現的事情,是一個靠理智和意志不能改變和決定的;但是否去做不理智的事情,卻是一個人完全可以決定的。因此,不必去對抗自己的想法而需注意自己所採取的行動。 
2)要認清症狀形成和發展的規律,接受症狀。


神經質症患者原本無任何身心異常,只是因為他存在疑病素質,將某種原本正常的感覺看成是異常的,想排斥和控制這種感覺,使注意固著在這種感覺上,造成注意和感覺相互加強的作用,即形成精神交互作用。這是一種惡性循環,是形成症狀並使之繼續的主要原因,認清這一點,對自己的症狀採取接受態度,一方面不會強化對症狀的主觀感覺;另一方面,因為不再排斥這種感覺,而逐漸使自己的注意不再固著在症狀之上,以這樣的方式打破精神交互作用使症狀得以減輕直至消除。


3)要認清主客觀之間的關係,接受事物的客觀規律。


人之所以患神經質症,疑病素質是症狀形成的基礎,精神交互作用是症狀形成的原因,而其根源在於人的思想矛盾。這一思想矛盾的特徵就是以主觀想像代替客觀事實,來“理應如此”限定自身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森田指出:“人究竟如何破除思想矛盾呢?一言以蔽之,應該放棄徒勞的人為拙策,服從自然。想依靠人為的辦法,任意支配自己的情感,就如同要使雞毛上天、河水斷流一樣,不僅不能如願,反而徒增煩惱。此皆力所不能及之事,而強為之,當然痛苦難忍。然而,何謂自然?夏熱冬寒乃自然規律,要想使夏不熱、冬不寒,悖其道而行之則是人為拙策;按照自然規律,服從、忍受,就是順應自然。”針對思想矛盾,森田提出了“事實唯真”的觀點,意即“事實即是真理”,並以此作為座右銘。他說:“吾人不要把情緒或想像,誤認為事實來欺騙自己。因為不論你是否同意,事實是不可動搖的事實就是事實,所以人必須承認事實。認清自己的精神實質,就是自覺;如實地確認外界,就是真理。”只有使人的主觀思想符合客觀事物的規律,才能跳出思想矛盾的藩籬。


 


2.“為所當為”的治療原理
  森田療法把與人相關的事物劃分為兩大類:可控制的事物和不可控制的事物。所謂可控制的事物是指個人通過自己的主觀意志可以調控、改變的事物;而不可控制的事物是指個人主觀意志不能決定的事物。


  森田療法要求神經質症患者通過治療,以學習順應自然的態度,不去控制不可控制之事,如人的情感;但還是注意為所當為,即控制那些可以控制之事,如人的行動。“為所當為”是指在順應自然的態度指導下的行動,是對順應自然治療原則的充實。


 (1)忍受痛苦、為所當為。


森田療法認為,改變患者的症狀,一方面要對症狀採取順應自然的態度,另一方面還要隨著本來有的生的欲望,去做應該做的事情,通常症狀不會即刻消失,在症狀仍存在的情況下,儘管痛苦也要接受,把注意力及能量投向自己生活中有確定意義,且能見成效的事情上,努力做應做之事;把注意力集中在行動上,任憑症狀起伏,都有助於打破精神交互作用,逐步建立起從症狀中解脫出來的信心。例如:對人恐怖的人,不敢見人,見人就感到極度恐懼。森田療法要求其帶著症狀生活,害怕見人沒關係,但該見的人還是要見,帶著恐懼與人交往,注意自己要做什麼,而這樣做的結果,患者自己就會發現,原來想設法要消除症狀,想等症狀不存在了再與人接觸,其實是不必要的,過去為此苦惱,認為不能做,是因為老在腦子裏想而不去做。而“為所當為”要求患者該做什麼馬上就去做什麼,儘管痛苦也要堅持,就打破了過去那種精神束縛行動的模式。


2     面對現實,陶冶性格。


森田療法的專家高武良久指出:“人的行動一般會影響其性格,不可否認,一定的性格又會指導其做出一定的事情,但僅僅看到這一方面,則是一個片面性的認識。我們也不能忘記‘我們的行動會造就我們的性格’這一客觀事實。正是這一點,才是神經質性格得以陶冶的根本理由。”


神經質患者的精神衝突,往往停留在患者的主觀世界之中,他們對引起自己恐懼不安的事物想了又想,鬥了又鬥,但在實際生活中,對引起其痛苦的事物卻採取了一種逃避和敷衍的態度。事實上,單憑個人主觀意志的努力,是無法擺脫神經質症狀的苦惱,只有通過實際行動,才會使思維變得更加實際和深刻。實際行動才是提高對現實生活適應能力的最直接催化劑。對此,高武良久舉例說,要學會游泳,不跳入水中就永遠也學不會游泳,即使完全不會游泳,跳入水中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然後再逐步學習必要的技術。與此道理相同,神經質症患者無論怎麼痛苦,也會在別人指導下做到,這樣就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得到自信的體驗。要想見人不再感到恐懼,只有堅持與人接觸,在實際觸中採用順其自然的態度,使恐懼感下降,而逐步獲得自信。前面已經談到,“為所當為”有助於使症狀得到改善,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實際生活中將精神能量引向外部,就要注意所做的事情,這就減少了指向自己心身內部的精神能量。而與外部世界的實際接觸,又有助於患者認識自身症狀的主觀虛構性,這一過程實際上是使內向型性格產生某種改變的過程。


 


由此可見,順應自然既不是對症狀的消極忍受,無所作為,也不是對症狀放任自流、聽之任之,而是按事物本來的規律行事,任憑症狀存在,不抗拒排斥,帶著症狀積極生活。順應自然、為所當為治療原則的著眼點是,打破精神交互作用,消除思想矛盾,陶冶性格。這種治療原則還反映了森田療法對意志、情感、行動和性格之間關係的看法,即意志不能改變人的情感,但意志可以改變人的行為;通過改變人的行為來改變一個人的情感,陶冶一個人的性格。


 


實踐森田生活


以上摘錄部份森田心理療法相關論述,感覺上似懂非懂實在不容易瞭解,這是接觸過的人普遍的感受;我剛接觸時也是一樣,後來一次又一次的用心研讀,並勤做筆記才略懂其意。森田療法屬於理論論述,必須以邏輯推理的方式加上廣益性的解讀,才能融會貫通達到真正深入瞭解其內涵之精髓。筆者是廣泛性焦慮併恐慌、懼曠症患者,在落實森田生活後已近四年症狀不複發,並將此法介紹給許多病友運用效果很好,可見森田療法應用於焦慮、強迫、憂鬱、壓力症候群等,改善症狀或恢復正常人生活的效果顯著。在未敘述實踐森田生活的體驗過程前,我謹以個人療癒後對治療精神官能症作以下心得總結:


治病的概念:「理」「悟」「行」………


治病四條件:


一、    不排斥用藥…………


二、    接受症狀  與病共存…………


三、   有自省的能力……………


四、    有實踐改變的行動力……………


 


……接續…「山中行墾---實踐森田生活(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白髮老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