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治療成效 時間掌握成關鍵
王仁邦說,精神疾病的病因與種類雖然複雜,但決定精神疾病預後的最關鍵因素是病患接受治療的時間。過去精神疾病,被認為是一種家族道德缺陷或惡靈附身,使得不少精神病患延遲就醫治療,造成相關的併發症與功能缺損。他強調,現代醫學認為精神疾病是一種腦疾病,可以有效治療。因此,若能減少延遲治療的情況,甚至能從前驅症狀就開始進行評估或治療,將會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
生活壓力負擔沉重 留意身心異常症狀
精神官能症主要是受先前的負面經驗或壓力事件影響所致,目前也成為精神科門診日漸增加的病患族群。王仁邦說,最常見的精神官能症是憂鬱症。之前一位60歲的女性病患,為失婚的女兒扶養孩子,十多年來逐漸出現憂鬱症狀與不明原因的胸悶、下背痛與肩膀酸痛,這期間病患頻繁至診所或藥局注射鎮定劑,並未至精神科就醫,直至子女帶來醫院確診,經過醫師的評估後診斷為憂鬱症合併藥物依賴,安排至精神官能症病房住院治療。
王仁邦提醒,若發現自己或身旁親友出現精神病症狀,如思考或知覺異常、自我感改變或人際關係改變,出現幻覺、妄想,或重大壓力事件後的精神科症狀,如憂鬱、焦慮、活動量減低和睡眠變差等,建議能即早尋求心理諮詢或精神科評估,早期治療讓疾病的預後變好。
http://www.epochtimes.com/b5/12/9/18/n36856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