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所當爲 如果要選出森田療法中最有效的治療理論或觀點,我想非爲所當爲莫屬。那麽什麽叫爲所當爲呢?簡單講就是認真地做你該做的事情,比如吃飯、睡覺、聊天、學習、娛樂、工作、逛街,掃地、洗衣服、修理東西等等,這些都是你該去做的事情。

 

仔細想想強迫症患者與正常健康人的區別是什麽?其實他們之間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強迫症患者忘記了爲所當爲,忘記自己該去吃飯、睡覺、聊天、學習、娛樂、工作、逛街,掃地、洗衣服、修理東西等等等等,而是把自己的所有注意力都全都放在了內心中的一個念頭、一個情緒中,所以所以久而久之,他們的心理就形成了一直惡性的、喜歡固著念頭以及情緒的習慣中,因此強迫症就這樣産生了。

 

而我們正常的健康人呢?他們之所以沒有得強迫症,則是因爲他們則是一直在爲所當爲,他們的注意力不是關注在某一個念頭以及某一個情緒上,而是關注在現實生活中他們應該去做的一些事情上,所以強迫症就不會發生在他們身上。

 

那麽反過來,我們要怎樣才能消除強迫的症狀呢?不言而喻,從現在開始,你就得爲所當爲,既立即得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吃飯、睡覺、聊天、學習、娛樂、工作、逛街,掃地、洗衣服、修理東西等等這些你應該去做的事情,並努力把它們做好,同時根本就不用去再去理會自己的些症狀,那麽久而久之,就會改變那種惡性的、喜歡固著念頭以及情緒的習慣,所有的強迫症狀也就會在你爲所當爲中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完美是把雙刃劍

 

強迫症等神經症患者的人格特徵中有一條就是完美主義。他們除了對外在的事物要求盡善盡美外,在內心的深處也總是認爲自己的完美的,是優秀的人。當然認爲自己優秀並沒有錯,這是一種很好的自我評價,會增加一個人的自信;而追求外在事物的完美其實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可以說如果人們沒有追求完美的願望,社會也就不會進步了。

 

可是既然追求完美是有好處的,那爲什麽一些追求完美的人們最終卻得了強迫症呢?原因很簡單,因爲完美是把雙刃劍,適當的完美是可以促進一個人發展,而過度的完美,既過度到偏執和狂妄的完美只能阻止一個人的發展,很不幸的是,強迫症等神經症的患者身上往往都有過度完美的傾向。他們對自己評價往往是與現實的能力嚴重脫節的,當然這裏指的脫節並不是說他們是完全沒有能力,而是說他們把潛力和能力搞混了(潛力是指未來發展可能達到的能力,而能力是指此刻你就已經擁有的實力)他們往往認爲自己現在已經是潛力完全發揮出來的一個完人了。所以,他們在腦海裏常常會有這樣一種想法:我是一個淩駕于衆多平凡人之上的人、我是天才等等。

 

正由於這樣,因而他們會苛刻地要求自己,不允許自己身上有一點的瑕疵,所以非常地重視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常常對自己表現出的不足和缺點自責。倘若他們長時間都無法改正自己的缺點,其實可以說是他們不論怎麽努力都是無法改正自己的缺點的,因爲他們的要求是要自己做一個完美無缺的人,而這個世界上有完美無缺的人嗎?沒有,所以他們必定會陷入自責、抱怨、自憐的惡性循環中,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社交困難和障礙,因爲他們無法面對自己在他們人面前是一個有缺點的人和不如他人的人。

 

而這時如果再加上一些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問題,如心理創傷、性心理問題等或認知偏差,還有就是敏感,內向等性格特徵,就極有可能出現強迫症、焦慮症、抑鬱症、恐怖症等神經症。

 

所以要想走出強迫症等神經症的痛苦,就必然要改掉完美主義的人格特徵,其方法就是客觀的看待問題,要認識到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事物和人,我們只能接近完美,而不能做到完美。同時不要以完美的標準來要求自己,要允許自己有缺點,因爲任何人都有缺點,總之一句話就是要學會善待自己、寬容自己和接納自己。也只有善待、寬容和接納自己後,內心才會從衝突中平靜下來,這樣才可能走出強迫症。

 

記得森 田正馬 先生曾說過,患有神經症的人都是優秀的人,也只有優秀的人才可能患有神經症,他們與其他那些優秀而健康的人的區別就在於神經症患者是發揮出了起優秀的短處,而優秀而健康的人卻是發揮出了優秀的長處。這真是金玉良言啊,值得我們好好地反思! 多想少做與少想多做

 

對強迫症的解釋,其實可以用多想少做與少想多做這兩個簡單的名詞來解釋。 一個人爲什麽得強迫症呢?因爲他想得太多,做得太少。我想這一點沒有人會反對吧,強迫症患者可以好好地想一想,你自己是不是一天到晚把90%甚至更多的時間都花在想那些無聊而沒有答案的問題上,而對吃飯、學習、工作、玩耍等等這些事情是一點都心不在焉呢?

 

而一個人爲什麽沒有得強迫症呢?因爲他最多花50%的時間在想,還有50%的時間在做事情,當然甚至是60%70%80%90%都是在做事情的,並且對所做的事情都充分投入進去。

 

所以,可以說強迫症患者和健康人之間剛好是兩個反方向,一個是多想少做,一個少想多做。因此其實要想治療好強迫也並不難,只要你像健康人一樣少想多做就行了。 放棄治療 都說森田療法是放棄療法,意思就是說只要你徹底地放棄治療,那麽你的神經症也就好了.的確這句話說得非常有道理,可以說是精髓之言。於是很多的患者朋友就抱著這句話去放棄治療了,強迫就讓它強迫,就讓自己沈溺在強迫的症狀中,結果到頭來放棄治療不但沒有治療好自己的問題,反倒是越放棄越強迫。

 

之所以如此,完全是由於患者的以偏概全,抱起半邊就走思想導致的。他們只是從字面上去理解放棄,而沒有深刻地考慮過怎樣的放棄才是真正的放棄。 其實要想真正的放棄,有個前提就是首先要接受你的症狀,承認症狀是你身體的一部份,並接受你現在狀態就是正常的狀態。爲什麽呢?因爲你只有完全地接受你的症狀了,把它當做你身體的一部分,那麽你才能對症狀不敏感,才會使你的注意力更容易地放在客觀現實中你該做的事情上,舉個例子例子來說,你說誰會對自己身上長了兩隻手而困惑呢?因爲每個人都有兩隻手,這是正常的,所以你才會不去在意它。.因此,你只有接受症狀的正常,那麽你才會真正放棄對症狀的治療而達到真正治療的作用,無爲而治就是這個道理.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放棄治療其實就是忘記強迫症,是對症狀的脫敏,症狀被忘記了,那麽你的注意力才會放在你該做的事情上。而這樣你也就達到了順其自然,爲所當爲。 而倘若你沒有首先接受你的症狀,那麽症狀對你來說,就是身體的一個異物,而我們人對身體異物本能反應就是排斥。所以在排斥的前提下,你說你的放棄是真正的放棄嗎?在這種前提下的放棄其實是一種壓抑,是對症狀另一個角度的關注。 所以大家要想放棄治療,首先就要接納症狀啊。 症狀外的陷阱

 

有許多強迫症患者朋友都曾問我這麽一個問題,說他們對森田療法是理解正確了的.但爲什麽自己的強迫症還是反反復複地無法根除呢?關於這一點我想說的是,雖然你們理解正確了,也去實踐了.但是你們卻沒有注意到症狀外的陷阱,所以你們無論走多遠始終都會被陷阱給拉回來到症狀中去的. 那麽症狀外的陷阱是什麽呢?陷阱有兩個,一個是所謂的理性,二便是縱容. 我們知道強迫症患者其實是很聰明的,思維能力強,並且非常地理性,不過他們的理性是和完美主義結合在一起的,所以他們才會非要把沒有答案的問題在大腦裏理性地搞清楚.本來在接受治療後,順其自然,爲所當爲實踐得好好的,症狀也好了很多.但是就在這個關鍵時期,強迫症患者所謂的理性卻也開始復蘇了.他們會在沒事或冷靜的時候偶爾地想一下,其實以前強迫觀念中的某些東西其實還是有點道理的。

 

這裏我舉個例子來說,比如有個人的強迫觀念是擔心自己天花板上的吊燈會掉下來。他會想:以前確實是多想了,沒有意義。不過仔細想一想,這個世界上沒有百分之百的牢固,還是有可能掉下來啊,只不過幾率很小-------這時他可能意識到自己快陷入強迫了,於是就停止去想燈的問題。但他的理性會立刻告訴他:這個世界上沒有百分之百牢固這句話是絕對正確的啊,於是他的心中立刻就有了一種非想不可,不想自己反倒是錯的念頭逼著他去想下去,結果症狀就這樣又恢復了。

 

而所謂的縱容,我稱它爲吃飽了沒事幹,沒事找事。有時候我們的強迫症患者由於症狀緩解了很多,所以心情特別的開心,於是他可能會做出這樣的事情來,就是對以往的症狀進行炫耀,故意地再去在去想一想以前強迫的觀念,好像是要告訴症狀他可以擺脫它了。而實際上這麽做是非常危險的,常常容易想著想著就又想成症狀了。

 

所以,在治療強迫症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這兩個陷阱。針對理性的陷阱,具體的做法其實很簡單,就是不論某些理性的思想是多麽正確,記住,只要是和強迫的觀念沾邊的,統統都不要去想,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去。即便自己感到不去想是錯的,非要去想不可,也不要去想,因爲這正是陷阱誘惑你的地方。你挺住了你的強迫也就好了,否則就又陷入症狀中去了;而針對縱容這個陷阱的具體做法也很簡單,就是不要縱容,把自己的高興勁投入到自己該做的事情上吧。 覺知症狀

 

症狀之所以難以消除,除了症狀本身確實很頑固外,還有一點就是患者朋友缺少對症狀的覺知,始終把症狀中的所想,所擔憂的事情,當做真的要發生的事情去對待,結果必然是沈溺下去。

 

而實際上我們只要能覺知症狀,那麽我們就能很好地面對症狀、擺脫症狀。覺知症狀的意思就是說當某一個引起我們不安的念頭出現並持續地影響我們時候,我們一定要知道,此刻真正使我們不安的不是念頭的內容,而是症狀,這個念頭本身就是一個症狀,是這個症狀在影響我們,使我們不安。

 

舉例來說,比如某人在外面走路時看到路旁有人在燒錢紙,他回來後就擔憂自己的面衣上是否沾有燒錢紙的灰塵,於是就十遍、百遍地反復想自己的衣服上是否真的沾有錢紙的灰塵。他之所以如此,實際上就是沒有覺知症狀,而把自己擔憂的內容當做是真的、正事去對待導致的。 而覺知症狀其實很簡單,就是他在想了十遍、二十遍都沒有結果,同時伴隨焦慮不安的時候,他就應該立刻醒悟到此刻影響他的已經不是這個問題本身了,而是強迫的症狀。這時他要做的就是立刻停止繼續想下去,接受停止不想後的不安,而努力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融入到生活中的實踐中去。

引用:作者 鄧雲天 http://bbs.psysoper.com/thread-2 4349-1-1 .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白髮老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