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去除廣泛焦慮症(GAD)所併發身心症狀,非短時間可完全治癒,一昧急於去除它,反而會越加嚴重,想要用一波去消滅一波,反而會引起千波萬波(精神交互作用),既然都已成事實,何不換個角度,接受它,「與病共存」。


緩解神經肌肉緊繃,除了服藥外應學習如何訓練放鬆技巧。無論聆聽冥想音樂(生理回饋)或靜坐、吐納、身展操都可以,最主要是意會「舒鬆感」並將「舒鬆感」容入日常生活中,工作、休息、運動、睡眠,無時無刻24小時讓身心處於「鬆、靜、自然」狀態。其實這也是氣功入門三條件,不妨簡單試試:當你站立,雙手自然下垂,輕閉眼睛,當身心達於「鬆、靜」狀態下,身體就會不自主的搖晃,這就是「自發動功」現象。當然要達到上乘功夫,不免要費一番苦心,包括,「調心、調息、調形」,「德心、德行、德性」,「入靜、忘我」及調動「第六、第七、第八」感訊息意識等等。訓練放鬆技巧,要讓意識處於「似聽非聽」、「似想非想」、「似意非意」、「似守非守」之狀態,意識太清楚反而會引發太多雜思,不利於放鬆。

因個人人性之違常,造成自律神經的交感、副交感神經無法互調,進而導致大腦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異常而形成精神官能症(憂鬱、焦慮、恐慌、強迫、畏懼等),這已經是個「果」,必須查出病「因」,對症下藥,才是治本之道。所謂「心病心藥醫」,覺察自己一貫生活習性,是否背離大自然「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規律,覺察自己是否具有與生俱來幼弱性之神經性質,完美主義、反應過度、自責心強、急功心切、緊張、敏感、工作狂等等。「有大疑必有大悟」,一旦察悟自己人性違常之處(病因),就必須實踐「改變」行動力(常見一些病友就醫住院並參加N次心療、團療,還是無法脫離症狀折磨,問題在於缺乏「改變」行動力)。「江山易移,本性難改」嗎?人類是最偉大的動物,因為俱有多方性的思想能力,正面思想會使情緒行為,快樂、有活力,負面思想會使情緒行為,悲觀、沉悶。每一個當下,就是一個新的開始、新的選擇,「人生舞台有苦樂,苦樂角色各自選」,思想是多方性的,當下你應該察覺所下的決定思想,將影響下階段的情緒、行為,一次又一次決擇改變,日積月累養成習性後,昔日固執的我(個性)亦會隨思想的改變而潛移默化,你將脫胎換骨,這又是人生新一階段的開始。

當患者生理感到不適,且接受各項身體檢查結果都並非器官病變,也無法明確發現其症狀異常之處,醫師大多會診斷為自律神經失調症。有些患者因為害怕被貼上精神病的標籤而拒絕上精神院科就醫,還有更多患者雖然就醫,但害怕因為長期服藥會造成藥物上癮或其他副作用,而排斥服用精神藥物或自行將藥物減量,這樣不穩定的服藥習慣容易導致症狀起伏不定,甚至會因不適感日趨嚴重而萌生厭世念頭(心、生理惡性循環)。其實,生病本來就是要就醫服藥,像慢性病高血壓、糖尿病或感冒藥抗生素、止痛藥、抗組織胺等,任何藥物均有副作用,精神藥物亦同,其實沒有你想的那麼嚴重。因藥物種類甚多且成份之主、次要受體各不同,視你服藥後的感受再與主治醫師商談。

其實只要察覺自己的症狀(接受它),再了解藥物作用、副作用,您就不會再對自己的症狀或藥物產生恐懼及排斥的心理,先以藥物穩住症狀,降低身心不適感,再進而進行認知行為療法(上述),相信病情一定會有所改善。(藥物是治標,治本之道在於改變、轉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白髮老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