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身心衛教講座


 


談憂鬱症治療


 


 憂鬱症是一種情感方面的問題、疾病。當然也不是說,一有心情低落的情況就等於患了憂鬱症。情感方面的問題、疾病並不遵守「全有全無律」,而是要從症狀的嚴重度、持續長短、對生活各層面影響的程度大小等等來判斷。因此,小朋友心愛的東西丟了、壞了,大哭一場,不想吃飯,並不是臨床所稱的憂鬱症,而是對事情的一種情緒反應。遇到重大的失落,如親密的人過世了,會有持續一段時間的低落情緒、容易落淚、失眠、吃不下飯,也不是所謂的憂鬱症,而是一種傷慟反應,是與所遭遇的生活事件相對稱的一種情緒反應。


 


 臨床所稱的憂鬱症,可分成外因的、內源的。前者指的是,一個人在遭逢某種生活事件後,所出現與生活事件衝擊不成比例的一種情感反應。後者意謂:在沒有明顯的生活事件,由於個人體質之脆弱性,如天生的不良體質,過分敏感的個性,不利的成長經驗,而導致的一種情感問題。


 


憂鬱症的病人,會有許多的身心症狀:



情緒:病人持續地感受到低落、消沈的心情,時常想哭或獨自落淚,有時候連病人自己也不知道為何如此傷心,一早起來就受到無法承受的情緒煎熬,簡直一刻都過不下去。有的人到晚上心情則可略為改善,因為好不容易又熬過一天。



行為:病人經常整天無精打采,鎮日呆坐,目光呆滯,也不言語,神情枯槁,直如一堆沒有熱度的死灰一般。有的人甚至持續一段期間不吃不喝,有的人則暴飲暴食。大部分的人會整天躺床,但卻睡不好。



認知:病人總感到活著沒有意義,人生不再有任何價值,或有任何指望,彷彿活在沒有過去、沒有未來的時空斷裂點,隨時要崩落到萬劫不復的深淵,更難受的是,病人還覺得天底下大概沒有人幫得上忙,永久必須承受比死還痛苦的煎熬。


 


憂鬱症可分為二種,一種為低落性情感疾患(Dysthemia),即憂愁的情感反應持續兩年以上。小孩或青少年則呈現激動不安(煩躁)至少一年以上。


       呈現下列症狀至少兩項:


     1)胃口差或食量過多


     2)失眠或睡眠過多


     3)疲倦或乏力感


     4)自尊心低


     5)注意力差或難以下決定


     6)無助感


       發病時候上述症狀至少持續兩個月以上。


 


重鬱症 (Major Depression Disorder) 持續兩週以上,且造成生活、職業、社會功能等障礙


 


      持續出現憂鬱心情或無望感


      對幾乎所有的活動都沒有興趣(包括性慾 )


      食慾,體重增加或降低


      失眠或多眠


      生理性的激動,無法靜坐,或動作緩慢


      喪失精力或疲倦


      罪惡感或無價值感


      無法集中注意力,不尋常地猶豫不決


      想到死亡或是自殺



憂鬱症發生率


      終身盛行率:4~17% 


      男:女 = 12


      發病年齡:20 ~ 40


      高危險因子:1.無業 2.離婚或分居


 


憂鬱性人格疾患(Depres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


 


A.始於成人早期之前,在各種環境背景下的一種廣泛模式,展現憂鬱性認知及行為,表現下列各項中五項(或五項以上):


 


1)平常的心情被頹喪、消沉、陰鬱、不高興、不快樂所主宰。


2)本我的觀念中環繞著相信自己能力不足、無價值及低自尊。


3)對自己很挑剔、苛責、及貶損。


4)常憂思而多擔憂。


5對其他人抱持負向、挑剔、與批判的態度。


6)很悲觀。


7)易於感覺罪惡感或後悔。


 


B.非僅發生於重鬱發作之時,也無法以低落性情感疾患作更佳解釋。


 


何時需要治療?


如果有下列情況發生,就應該求診


 


      自已的不舒服已經超過了生活中的起起伏伏。


      想到自殺。


      心情低落導致工作,家庭,學業和職業功能的退步,超過二個月。


 


憂鬱症的治療


 


憂鬱症基本的治療方法是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常和藥物治療並用,抗憂鬱劑需要至少6-8周以上的時間才能發揮藥效,一般而言,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病患經過適當時間的治療後情況都能好轉。


 


  第一次接受抗憂鬱劑治療,必需持續半年以上,避免短期內再度復發,過早停藥,比較會有復發的情形;如果完成六個月維持期治療,復發的機率要小了許多。如果病患是第一次發作憂鬱症,也已經完成以上所說的治療階段,則可以考慮逐漸減低劑量,到完全停止藥物的使用,如果在完全沒有使用藥物時,憂鬱症的症狀仍然沒有再度出現,就是治療的終止的時候了,這個時候,醫師必須要讓病患完全了解憂鬱症的情形,以及憂鬱症有復發的機會,要教導病患了解憂鬱症復發時會出現的徵候,如果一但出現復發的徵候,要趕快找醫師接受治療。


 


憂鬱症的心理治療


 


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 認知行為治療是結合{認知}{行為}兩大概念認知行為治療的概念是一個人會有情緒或行為的問題,主要是由錯誤或不客觀的認知所致,透過認知想法的修正,以及行為技巧的教導,解決個人的困擾。


 


人際心理治療*(Interpersonal Therapy; IPT) Gerald Klerman 所主張焦點放在患者目前的人際關係指出適應不良的人際互動模式並加以改變。如悲傷、人際失和、角色轉變、人際缺損


 假設1.目前人際關係問題可能源自早期失能的人際關係2.此人際關係狀態促使憂鬱症狀持續發作。


 


精神分析治療(Psychanalystic Therapy) 許多心理障礙例如歇斯底理症、強迫症、恐懼症焦慮症等等疾病的誘因,主要是把源於壓抑在原我的某些慾望、意念、情感、矛盾情緒、精神創傷等因素的作祟。


 


  這些被壓抑的東西,雖然一個人自己不能覺察,但在無意識的原我內卻並不是安份守己的待在那裏,而是不斷的興風作浪,進而引起個體的焦慮,緊張、恐懼、抑鬱不安的心理障礙。


 


  倘若在心理治療中能將這些被壓抑入無意識的東西帶回到意識域,使個體自己能對當前表現出來的心理障礙或行為問題有所覺察與領悟,則有助於患者在現實原則的指導下,依靠自身的力量來克服這些障礙或問題,借此建立正確與健康的心理結構。


 


家族治療(Family Therapy) 是一門助人專業領域。與傳統心理治療不同的是,MFT認為一個人會產生心理困擾或不適應不完全是源自於個人內在的問題,而可能是這個人所處的關係脈絡(relationship context)出了問題。而這關係脈絡通常即為我們的家庭、婚姻或親密關係。因此家族治療師不只會探詢個人內在的生理與心理發展,更會去探索當事人的家庭互動關係,也可能會邀請家人參與治療會談。這個觀點是心理治療界的一大突破,也有人稱為是一個典範的移轉。這種強調脈絡的觀點是奠基於「系統理論」,也就是強調個人是無法脫離於系統之外,而是一定會與系統的其他成員有密切的關連及相互影響。


 


 憂鬱症被視為新世紀的文明病,心理師呼籲,預防憂鬱症其實不難,規律的生活、固定的運動習慣、培養適當的興趣及嗜好,了解自己與身邊的每一位都是獨一無二、無可替代的個體,再加上親友的關懷聯繫,憂鬱症自然不會找上門。


 



演講者:高雄長庚醫院精神科 陳靖心理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白髮老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