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鬆、入靜與自然,是氣功鍛煉過程中的最基本要求。不論何種功法,練功的哪個階段都必須符合這一基本準則。一般說來,在練功過程中,松靜自然看起來很簡單,但真正悟解和做到,卻要下一番功夫。


 1、松是指整個身體和精神放鬆。人生活在自然和社會之中,在覺醒的時候受種種外界環境因素影響,精神和身體常處在緊張狀態,使身體機能難以正常發揮,甚至導致各種疾病的出現。因此,練功首先要從消除緊張狀態入手,把世事勞碌、人生憂患放在一邊,先使精神儘量放鬆。只有精神不緊張才能做到身體的真正放鬆。所謂身體放鬆,也不是完全鬆弛、鬆懈或鬆散無力,而是松而不懈、松中有緊、緊而不僵。每一種功法對姿勢都有一定要求,要保持某一姿勢必須有一定肌肉群處於緊張狀態,這和練功放鬆似有一定矛盾。其實,這時的肌肉緊張是在保持姿勢的前提下使各部肌肉達到最大限度的放鬆,將矛盾統一起來。在練功初期,由於要求有一定的意念活動來排除雜念,這種狀態與精神的放鬆也要統一起來,在開始練習時不容易做到,經過一段時間,就會逐漸做到松中有緊、緊而不僵。


 2、靜是指練功過程中,雜念相對減少,高度安靜、輕鬆舒適的入靜狀態。入靜程度的深淺,反映著練功狀態的好壞,直接關係到練功效果,其詳細內容已在本書中有關入靜的部分談及。需要指出的是,松與靜是同時要求並互相促進的,放鬆可以幫助入靜,入靜可以進一步放鬆。


 3、自然,是指初練氣功時應心情自然,姿勢動作自然和呼吸自然。練功中不要用意過強,主觀追求境界和功夫。要勿忘勿助,似有意似無意。氣功界有萬法歸自然練功貴乎自然的論述,可見自然這一原則的重要。自然原則要貫徹到練功各方面和全過程中。首先,不論坐、臥、站、行,姿勢都應做到自然舒適,毫無勉強;呼吸時也應在自然的前提下,寧神靜息,逐步達到柔、細、勻、長;意念活動也應自然,即使在入靜後偶有雜念起伏也是正常的,慢慢會自然過渡到似有似無,綿綿若存。其次,在練功初期,要求自然,主要是要求練功的方法、練功的過程中的自然,這往往需要人為地努力才能做到。只有自然,才能具體懂道法自然人法自然的深刻含義。


  上面所說的松靜自然主要針對練功過程而言,廣義的松靜自然,即生活中時時也要注意松靜自然,才能鞏固和擴大練功效果,並成為更高氣功境界的基礎。


什麼是氣功的三要素?


  氣功的流派很多,各流派又有許多不同的練功方法,其練法雖各有所異,但就功法的基本內容而言,不外乎調身、調息、調心三個方面,簡稱「三調」,也稱作氣功的三要素。每一種功法都是三者的具體結合和運用。下面分別進行介紹:


   1、調身:調身就是根據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放鬆身體,擺成一定的姿勢,即調練體勢。體勢的鍛煉主要是對形體體力的鍛煉。所謂「外練筋骨皮」主要是指這種鍛煉說的。不同的體勢對機體具有不同的影響,具有特定的健身作用。同時,適當的體勢也是順利進行調息調心的必備條件。


  氣功的體勢也分為行式、站式、坐式、臥式四類。行式、站式使很多肌肉群,尤其是身體下半部處於相對緊張狀態,對強壯筋骨,增強體力有很大的好處。坐式、臥式可使全身放鬆,有利於入靜養神,培育真氣,多用於靜功。


   2、調息:調息,也稱吐吶,是指練功時對呼吸的調整和鍛煉。一般認為調息不僅直接起著調暢氣機,按摩內臟的特殊功效,而且有助於身體的放鬆和入靜。


  正常成人的呼吸為12—18/ 分鐘。練功入靜後,呼吸變得柔和、細緩、均勻、深長,呼吸頻率明顯減慢,有時甚至每分鐘僅呼吸 1— 2次。各流派功法對呼吸鍛煉的要求也不同,有的要求順呼吸,有的要求逆呼吸,有的要求自然呼吸等。實踐證明,呼吸鍛煉方法掌握不當,極易出現偏差,可以表現為胸悶、氣短、腹脹,甚或不能自主呼吸等。故初學者對呼吸鍛煉要特別小心。我們認為,沒有特殊病情,還是以自然呼吸為好。


   3、調心:調心,也稱調神,是對意識的鍛煉和調整。它要求練功中精神放鬆,情緒安寧,雜念逐漸消除,以達到氣功入靜狀態,並在意識的主導下進行機體內部功能的自我調整和鍛煉,通過特殊的心理過程來改變自身的生理狀態。這是氣功具有祛病強身、改善心理、消除不良情緒作用的最根本原因。因此,調心在練功三要素中起著決定性的主導作用。古人所說「全憑心意練功夫」就概括地表達了這一思想。


  在練功三要素中,調身是順利進行調心、調息的重要條件,調息則有助於體勢的放鬆和精神的寧靜,同時,調心也有利於調息,即所謂「心靜則息自調」。可見,三者相互聯繫,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整體的調節作用。


呼吸鍛煉就是氣功嗎?


  翻開《漢英詞典》尋找氣功一詞的英譯時,我們會看到竟將BREATH EXERCISE(呼吸鍛煉)等同於氣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必須從氣功一詞的選定談起。


  「氣功」一詞雖可在個別古書上見到,但並無當今的釋義。到了近代及新中國成立前後,有人將強調呼吸的養生鍛煉方法稱作「氣功療法」,但也未在全國廣泛流行。至1955年,以劉貴珍為首的「唐山氣功實驗小組」的臨床工作受到衛生部表彰,經各種傳播方式推向全國,自然使「氣功療法」一詞在全國廣泛傳開,並得以確定。劉貴珍在1957 9月第一版《氣功療法實踐》一書中寫到:「為什麼要稱它為氣功療法呢?『氣』這個字在這裡代表呼吸的意思;『功』就是不斷地調整呼吸和姿勢的練習……。」從這段話以及他在書中介紹的以強調特殊呼吸方法為特點的功法中可以看出,他當時是將呼吸之氣調整看作是氣功的本質特徵的。從此,國內的《漢英詞典》等工具書沿用了這種說法。


  氣功中確有一類以強調特殊呼吸方法為特點的功法,在古代稱作「吐吶」、「服氣」、「食氣」等等。人們一般的呼吸運動是在呼吸中樞支配下的自然活動,不需要意識的調節,而氣功中要求的特殊呼吸方法,必須在特定意念的參與誘導下才能實現。這一點在古代氣功文獻中就有明確的論述。如在最初記載六字訣功法的《養性延命錄》一書中,不僅說明了呼吸的方法(「凡行氣,以鼻納氣,以口吐氣,微而引之,名曰長息。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一者,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呼、唏、呵、噓、四,皆出氣也。」)而且強調了特定的意念要求(「凡行氣欲除百病,隨所在作念之,頭痛念頭,足痛念足,和氣往攻之」)。在《諸病源候論》中也記載:「治四肢痛悶及不隨,……安心定意,調和氣息,莫思餘事,專意念氣,徐徐漱醴泉。徐徐以口吐氣,鼻引氣入喉,須微微緩作,不可卒急強作」。可見,在開始練功時,必須先放鬆肌體,安心定意,才注意呼吸。如果不注意這一點,使用不當,反而會感到呼吸緊迫,情緒緊張,還可能導致胸悶等不良反應。因此,氣功中還有很多功法只要求自然呼吸,「心靜息自調」,同樣也可達到練功的目的,而且有些功法中,呼吸方法只是讓練功人將注意力集中在被強調的呼吸形式上來幫助入靜。


  從以上可知,將調整呼吸之氣看作是氣功的本質特徵,並「顧名思義」地把氣功解釋為「呼吸鍛煉」,是不對的。


氣功中的姿勢動作有什麼特殊要求?


  氣功功法種類很多,各功法之間最明顯的區別在於其姿勢動作各不相同,可謂千姿百態。有的保持固定的姿勢,因而被稱為靜功;也有的不斷地變換著動作,被稱為動功。這些姿勢和動作僅從外表來看,有很多與一般的體育、武術甚至舞蹈差不多似乎很難區分。實際上,氣功與一般的體育、武術等有很大的區別。對練功的姿勢動作有一些特殊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氣功的姿勢動作要求在放鬆入靜的基礎上,以意念為主導,從而使心身高度協調統一。雖然有些功法格外強調姿勢動作,如導引按摩類功法。但是按氣功的要求,不管什麼姿勢都要在保持安靜的狀態下進行。在運動過程中,必須精神貫注,思想集中;而且這些姿勢動作更重要的是被賦予了特定的意念,如抱球、捧氣等。因此,這些姿勢動作除了具有一些體力鍛煉的作用外,更主要的是幫助調神練意。


   2、氣功的姿勢動作以輕鬆自然、舒適得力為原則,並不要求動作的絕對準確。氣功鍛煉時,只要按照規定姿勢動作的基本要求,做到「輕鬆自然,舒適得力」就可以了。無需格外計較姿勢動作是否絕對準確。切忌為姿勢而姿勢,造成精神緊張,影響放鬆入靜。當然,隨著練功的深入,可以不斷調整姿勢動作,使之更加體現練功的特定意念,並趨於藝術化。


   3、氣功的姿勢動作可以因人因病因練功情況的不同而選擇變換,不必強求一致。雖然各種氣功功法對姿勢動作都有特定的要求,對於不同的練功人來說,則應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擇和變換。例如,年老體衰的病人,最好先採用臥式或靠坐式,待體力好轉後再逐步轉為坐式、站式,動作的幅度也應逐漸由小增大,以適宜為度;不同的病,要選用不同的姿勢,有的人病情複雜多樣,可以採用幾種姿勢交替調配的方法;不同的練功階段,也可以調整練功姿勢和動作,初學時選用簡單、易於放鬆的姿勢,當練功一個階段後逐步根據練功要領和姿勢的具體要求,重新選用或調整練功姿勢,並增加動作的難度。在一次練功過程中,既要適當堅持保持特定姿勢,也要及時調整和變換姿勢。在選擇練功姿勢時,在不影響練功效果的前提下,還可參考練功人平時的習慣姿勢,適當地考慮個人的習慣,以便迅速適應和掌握。此外,在具體練功時,還應根據時間、氣候、周圍環境等具體情況,選用適當的姿勢動作。


什麼叫意守?


  意,指意識、意念或精神。守,指集中和保持住。意守通常是指氣功鍛煉過程中,將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身體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的方法和過程。通過意守,可以幫助排除雜念,實現「一念代萬念」,逐步達到氣功入靜狀態,並在此基礎上體察身體各方面的感覺與變化,進行自我調整,以取得更好的練功效果。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意守是一個包括注意、感覺、知覺、想像、思維、暗示等多種內容的綜合性心理活動的過程。


  意守要求練功人將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身體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這種對一定對象的有選擇的集中,心理學稱之為注意。注意有外部注意與內部注意之分。外部注意是指向周圍事物現象的注意,而意守方法中有意守外景法、意守某些事務法。內部注意是對本身的思想、感情和體驗的注意,意守方法中則有意守身體部位法。注意還包括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而意守時的意念有雜念(妄念)與正念之分。其中,有意注意是一種自覺的、有預期目的、並經意志的努力而產生和保持的注意。有意注意所集中的對象是由主體根據一定的目的而確定的。要使意識集中在這樣的對象上,就必須有維持注意的意志努力。而意守中的正念則是誘導意識達到和維持在入靜狀態的目的性明確的主動意念。


  注意雖然在意守中佔有重要位置,但注意在心理活動中畢竟不是一種獨立的心理過程,它只是在意守中伴隨和幫助完成其它各種過程的心理特徵。當練功人將意念集中和保持在意守對像上後,並不是意守的結束。練功人利用感覺、知覺進一步仔細地體察身體內部的變化,這時機體內部感覺、知覺處於敏銳狀態。而練功人在意守中採用意守某些事務法時,利用的是想像手段。在意識達到入靜狀態時所進行的自我調整過程,如以意領氣,意氣相隨等,又多有自我暗示手段的參與。


  總之,氣功鍛煉中斷意守,即是一個重要的方法,也是一個重要的過程。意守在古代稱為調心、凝神、存神等,並認為「養氣在於存神」,直接影響練功的效果。從現代心理學來分析,意守的過程不僅是與注意、感覺、知覺、想像、暗示等心理過程有密切關係,而且意守的過程更是一個主動性的自我心理調整過程。這種認識既可指導練功,提高意守鍛煉的效率,同時,氣功實踐中對意守的認識和運用,也將為心理學的研究提出新課題,增添新內容。


氣功鍛煉有哪些主要的意守方法?


  意守方法有很多種,通常概括為內守和外守兩大類。所謂內守,是指思想集中於自身,如意守丹田、意守呼吸等。外守,則指思想集中於自身以外的事物,如意守浮雲、意守鮮花,也可以意守幻景。常用的意守方法有:


  1、意守身體放鬆:有意識地使身體放鬆,是練功中最基本的內容。從練功一開始,就要注意身體姿勢擺得安穩妥當,舒服自然,並在整個練功過程中不斷加深放鬆的程度。


  2、意守身體某一部位:在全身放鬆後,把意念集中在身體的某一部位,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排除雜念;另一方面,由於意守的部位不同,可以對身體內部氣血的運行、臟腑的功能起不同的作用。具有不同的療效。常見的具體方法有意守穴位法,如意守丹田;意守經絡法,如小周天功法;意守病灶法等。


  3、意守呼吸:在全身放鬆的基礎上,為了使思想安靜,呼吸緩慢下來,可採用下列三種呼吸方法:


  數息:一面呼吸,一面默數其次數,從一到十,如此週而復始。


  隨息:意守呼吸出入,不計呼吸次數。


  聽息:仔細傾聽自己呼吸的聲音。


  4、意守默念字句:注意呼吸的同時默念字句,如吸氣時念「靜」,呼氣時念「松」(或念類似的字句)。這是給自己一種良性暗示,起安靜放鬆的誘導作用。


  5、意守某種外界景物:注意外界環境某一景物,如花朵、綠樹、天空等。


  6、存想法:患者可以根據病情選擇具體的內容,如患者陰虛火旺,症見五心煩熱,口乾咽燥,腰膝酸軟,夢遺盜汗,可存想體內一輪明月,存貯丹田,週身發涼,虛火漸退,真陰來復等景象。


  意守的方法有很多種,應因人因病進行適當的選擇。內守部位雖多,但大多以守丹田為主。另外,還可以根據病情、功法等而意守命門、足三里、湧泉等處。如腎虛命門火衰,可選守命門穴;脾胃虛弱,完谷不化者,可選守足三里;高血壓患者,可選守湧泉穴。外守景物,主要是在內守不適應或內守後出現副作用的情況下採用。如果只是為了排除雜念,可以採用簡單的「存神」法,使「攝心歸一,專其一處,皆可止念」(見《保生秘要》)。


  此外,以意領氣(指感覺)也是運用意念的一種方法,如用意念引導體內暖流在身體前後沿任督二脈周流,或用意領氣直接攻疾患處等。


意守丹田有哪些要求?


  所謂意守丹田,多指意守下丹田。下丹田有人認為在臍下一寸五分氣海穴處,也有人認為在臍下三寸關元穴處。當然,意守丹田並非指僅守住一個穴位點,而是指意守在以穴位為中心的一定的範圍內。


  在練功的初期,由於思想不容易一下子集中,丹田不能馬上守住,可先採用逐步放鬆法,使思想漸漸集中,雜念逐步減少,從而達到氣沉丹田的入靜狀態。應當指出,意守的目的之一,是為了預防和排除雜念,在運用過程中,不要過分用意,要似守非守,若即若離。如果勉強死守,反而會引起不必要的緊張。因此,要注意意守的火候,即意守時的注意力的強度。意守強度太小,雜念難以排除,丹田也難以守住;意守強度偏大,雖然雜念可以減少,但易招致頭痛頭脹,精神緊張等不適症狀的出現。所以,練功初期意守火候比起「似有似無」應偏大些,精神要放鬆,以頭不脹痛為度,這樣有助於排除雜念,幫助入靜。隨著練功實踐的加長,可逐漸減小意守的強度,漸漸達到似守非守,綿綿若存的程度。


  練功先哲們認為,通過一定時期的意守丹田鍛煉,內氣(此指感覺)就會在該區聚集,慢慢還會產生一些熱、重、脹以及類似熱氣流的感覺,並逐步明顯。再練下去,無需用意念引導,就可能自然地出現內氣循任脈督脈循行的感覺。


  部分女性患者,經期意守丹田如出現經期延長或經量過多的情況,可改為意守中丹田,即膻中穴部位。膻中穴位於胸部兩乳之間,為中氣彙集開闔之處,也是任脈與脾、腎、心包等經絡彙集之處。意守膻中穴,具有調和氣血的作用,可調節和治療某些婦科疾病。


  也有一些練功人,在呼吸下行而意守丹田會出現呼吸紊亂,導致胸悶、氣短;也有的感到小腹脹滿不適或疼痛。此時,應依具體情況放棄意守丹田而改變意守其它部位或外景。


以上資料載自


http://www.cintcm.com/lanmu/zhongyi_qigong/index.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白髮老人 的頭像
    白髮老人

    白髮老人閒居屋(前社團法人高雄安心會)

    白髮老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